你的位置:乐鱼体育网页版官方网站入口 > 新闻动态 > 由长沙中考改革,聊聊“九品中正制”:魏晋的“拼爹”游戏,如何玩崩了一个王朝?

新闻动态

由长沙中考改革,聊聊“九品中正制”:魏晋的“拼爹”游戏,如何玩崩了一个王朝?

2025-04-16 03:52    点击次数:94

2025年长沙出台新规: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优待单列,直接绕过统招。消息一出,评论区炸锅:"这算现代版'荫客制'吗?"

当"教育优待"遇上"人才头衔"

特权兑换链:人才证明→子女单列→巩固阶层→下一代继续"投胎竞赛" 寒门困境升级:从前拼不过高门世家,现在拼不过爹的"职称证书"

这让人不禁想起17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,也曾有一套“人才选拔系统”引发全民焦虑,甚至直接导致社会崩盘。它叫九品中正制,堪称古代版“拼爹天花板”。

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。”——这句千年前的吐槽,今天听起来是不是格外耳熟?

魏晋时期的“九品中正制”,本是一场人才选拔的“改革”,最终却演变成阶层固化的“混凝土”,直接给西晋王朝挖好了坟墓。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“拼爹”游戏的荒诞。

展开剩余84%

黄龙元年(公元220年),曹丕为拉拢世家大族,搞了一套“九品中正制”,具体操作就是由各地“中正官”给人才打分定品(分九等),按品授官。听起来很公平?

但问题来了:

中正官是谁?全是世家大族出身,打分时“举贤不避亲”。每郡设立一个“中正”,中正由本郡官员兼任,中正的职责是给本郡的人才打分,报司徒府复核批准,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。吏部根据中正打分的结果,分别给予这些人才相应的官衔。打分高的,授官起点高,升迁也快;打分低的,授官起点低,升迁也慢。

评分标准是啥?表面看德才,实际拼爹——“簿阀”(家世)才是硬通货。

这个九品不是后来的几品官,而是根据班固《古今人表》而来的,班固在书中点评了一千九百余人,分为上上﹑上中﹑上下﹑中上﹑中中﹑中下﹑下上﹑下中﹑下下九等。其中上上等,是“圣人”等级,对应九品中正制中一品,列入该等的是三皇五帝、禹汤、文武、周公、孔子诸人;上中等,是“仁人”等级,对应九品中正制的二品,列入该等的有伯夷、叔齐、太公、子产、颜渊、孟子、屈原等人;上下等,是“智人”等级,对应九品中正制的三品,曾子等孔门高徒就在此等级。再往下,就是中人三等、下愚三等,不是好评,对应九品中正制第四吕到第九品。

这就很有味了,班固的这个定品是给死人定的,是盖棺论定,陈群用来点评活人。担任中正,就等于手握一郡士人的前途,这是多大的权力。有资格担任中正的,还必须是二品人物,这就是说,选官大权被交给了朝廷权贵和世家大族。彻底变成世家大族维护本阶层利益的工具。

西晋大文学家,《三都赋》的作者左思,就因为自己是寒门出身备受排挤,怒写《咏史》:“世胄蹑高位,英俊沉下僚!”(翻译:二代们躺赢,学霸们搬砖!)左思毕竟是个文人,600年后的枭雄黄巢就没这么客气了,直接上来开干: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。

其实左思人虽然长的丑了点,但地位放今天来看并不低,他爹当过太守,搁现在算是个地级市市长,就这身份当时算是寒门出身。

现代人常说自己是寒门,还真有点高抬自己,有几个人爹是厅级干部的?大多数人连寒门的边都够不到。可想而知魏晋时期的高门大族,世家勋贵的地位有多高了。

“教育优待,资源世袭”,九品中正制下的“唯出身论”垄断了上升通道,普通人再努力也难逃“涧底松”的命运。

当时西晋的社会固化到了什么程度?史书记载:

做官?爹是太守,儿子才能当秘书郎;爹是县长,儿子连简历都递不进去,农民子弟恐怕连梦都不敢吧!

造反?荆州小吏张昌、幽州猛人桃豹,天天盼着“天下大乱”,因为“不乱没出路啊”!

躺平?大文学家左思吐槽归吐槽,但好歹是个“官二代”,真正底层的人连发声机会都没有。

当体制内全是世袭的“俊才”,体制外挤满被抛弃的“人才”,社会就只剩两条路:内卷到死,或掀桌子重来。

皇帝不知道问题严重吗?当然知道!但他敢动世家大族吗?不敢!

西晋开国时,朝廷里就有人看出"九品中正制"的问题了。段灼、卫瓘这些大臣都跟晋武帝说过:"这个制度本来是战乱时期的临时办法,现在反倒成了堵死寒门子弟上升通道的绊脚石。天下都统一了,该废掉了!"

当时素以正直敢言著称的尚书左仆射刘毅,专门写了一篇《论九品有八损疏》,里面有一句著名的结论留传至今,“上品没寒门、下品无士族”。

然而晋武帝做不到啊。这深层次的原因是西晋的王权比起曹魏来进一步衰弱,而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扩张,皇帝也不敢得罪这个阶层。

说白了,就是西晋的皇帝比曹魏时期更没实权,而那些世家大族却越来越嚣张。这些豪门可不是一般的土豪,他们比汉魏时期的豪强厉害多了。经过东汉末年的连年战乱,老百姓活不下去,只能去给这些大户当佃农、当私兵,有的甚至直接沦为奴隶。

举个典型的例子:东汉南阳首富樊家,那么大的家业,在乱世中说没就没了。他家的豪宅、良田,还有那个著名的"樊氏陂"水利工程,全被庾家吞并。老百姓都编成顺口溜了:"樊家陂,水汪汪,良田千顷归庾郎。"

再比如西晋土豪石崇,抄家时光奴仆就有八百多人,这仅仅是他一家仆人,不包括石氏家族,渤海石氏如果和弘农杨氏,太原王氏这些大族比起来只能是九牛一毛,然而就这九牛一毛都能拉起一只队伍出去打仗了,魏武帝当年就是靠着夏侯家兵起的事。

这些世家大族要钱有钱,要权有权,要人有人。什么颍川荀氏、琅琊王氏,个个都是富可敌国的大地主,在朝堂上又都身居要职。更可怕的是他们互相联姻,盘根错节,整个就是一伙穿同一条裤子的利益集团。当初司马家能篡魏成功,全靠这些大族支持。现在当上皇帝了,哪敢动他们的奶酪?

最后晋武帝想了个"绝妙"的主意:出台占田荫客制——直接给豪门发VIP会员卡:"田地随便占,门客随便养,只要别掀我龙椅就行!"更离谱的是,这些特权还能家族共享,上到九族长辈,下到三代子孙,连名人后代都能沾光。

刘毅气得对着武帝直接开喷:"汉桓帝卖官,钱好歹进国库;陛下卖官,钱全塞进权贵腰包!"

如果将把"中正官"换成HR,"荫客制"换成“中考优待",是不是瞬间不陌生了?

(举例:某企业给亲戚挂名高管,年薪做账50万,转头换一张"子女教育VIP通行证";——这和西晋卖官有啥区别?)

"当规则制定者开始如饕餮似的分蛋糕,普通人会连面包渣都捡不到"

1700年前,西晋用“九品中正制”给自己挖坟;1700年后,我们至少该明白:一个健康的社会,不能只有“拼爹”的梯子,更要有“拼命”的出路。

左思若活在今天,大概会发朋友圈:“举报!中正官黑幕!”然后……被删帖。)

点击👍分享你的观点

点击 ❤️让思想穿透迷雾

发布于:湖南省